一位动物学家曾经作过这样的研究,在物种灭绝的动态过程中,这些动物牙齿与屁股比例的变化特别引人关注,从 鲨鱼、狼、狮子、大象到河马、甚至是已经灭绝了的恐龙,
Prada Totes Bags,牙齿越来越钝化,尾部越来越硕大,与之相呼应的是攻击性和适应能力越来越弱,反应迟缓和功能退化日益明显 .
与此形成映照的是,许多知名IT公司也喜欢用这样的比喻,比如IBM总是有点自鸣得意地把自己比喻成一头" 虽然笨重但仍然不失灵敏的大象",而惠普则在经历从"沙漠骆驼到草原雄师"的变迁.
问题是,你的公司像哪一类动物?它还像一家创业型公司那样拥有"鲨鱼般"匀称的"身材",可以随时准备下一 次进攻吗?
根据高科技品牌塑造专家Frederick M. Hoar教授的多年研究,上百年来,一些知名IT公司的品牌一直在这样不断的"再造"过程中.像Intel 从早年在半导体内存领域与日本厂商的厮杀中后来转向了芯片,而惠普则从帕克特(David Packard)的"惠普之道"走到了"凡事皆有可能"的"卡莉时代",当然,并非每一家公司都能在品牌打 造方面永续成功,像苹果电脑经历了从"把科技带给个人"、"为我们其余的人制造的电脑"、"实现最佳自我的 力量"、"所思不同(Think Different)"到今天的"它就是行",但却过于标新立异却使它越来越远离主流,离当初"把科技带给 个人"的目标也越来越远,康柏则更不幸,从当年的"它的确做得更好"、"创新致用"、"它改变了你的生活了 吗"、"灵感科技"到最新与惠普的合并,也能使自己幸免于产业整合潮流之外.
近年来一本最近在国内非常流行的商业著作《基业常青》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一点,根据作者对于若干个存 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著名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公司追求"基业常青"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 既定法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一种企业自身内在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的一致性,这样的"精神"支撑它们走过市 场的风风雨雨.
这一打造品牌的过程在Hoar教授那里被称为是"The Battle for The Mind"(心灵之战),在"体验经济"甚嚣尘上的今天,一家公司的核心价值、核心目标、使命和文化驱动力 几乎可以等同于企业"生命",而品牌就是基于这样的"欲望"和"信任"(Lust +Trust).很多年前,帕克特(David Packard)就指出:"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一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挣钱.虽然这是 公司存在的一个重要结果,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指出,赚钱不是企业的目 标,而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伟大的企业应该更好地服务社会,树立更高的企业目标.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这意味着你走哪条路都可以."这是《爱丽思漫游仙境》中一句有名的对白 ."我是谁?"、"我的客户在哪里?""我到底要卖什么给它们?" Hoar教授称一家公司有"三商":智商(多聪明)、"情商"(多敏感)和"誉商"(多知名),在期待品牌 企业和呼唤"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出现之前,我们的IT企业还要一遍又一遍地为这样的问题困扰 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