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的“反扒”人生
20多年来,宾学超坚持做的好事就是“反扒”。他记不清“栽”在自己手中的贼究竟有多少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发自湖南长沙
在朋友们的眼中,宾学超既是一个武士,又可称得上文人。
文人式的宾学超,酷爱诗词、笔墨、奇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如果论武,他擒拿 功夫了得,尤以擅长抓贼而闻名市井。
但不论文武,宾学超都只算得“草根派”。当年,因为偏科严重,他未能考上大学。如今,年逾不惑的他,在 长沙某大学后勤部门工作,月工资不过千余元。
“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坚持做一件好事就行了。”20多年来,宾学超坚持做的好事就是“反扒”。他记不清“ 栽”在自己手中的贼究竟有多少。但宾学超可以确认的是,自己并不起眼的模样,已让“长沙好多惯 偷都认得”。
走上“反扒”路
做人要行善事,宾学超说,他受奶奶的影响颇大,奶奶信佛。他儿时习武,身手不错,爱看“南侠展昭”等江 湖故事,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但数学就差得远。
高中毕业后,宾学超没考上大学。做了油漆工没多久,他发现自己对油漆过敏,于是又找到一份学校里的园林 工作。
做园林工人时,有一件事令宾学超至今感到冤枉。盆栽的山茶花价格不低,且通过扦插繁殖,引得偷花贼摘去 不少花枝。宾学超建议,应该把围墙加高,这样贼就很难进来了。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不久,一棵棵的山茶花 被人砍了,警察也闻讯而至。宾学超被怀疑“里应外合”,但因为找不到证据,此事不了了之。
一个偶然的机会,宾学超被借调到长沙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的一个直属大队,开始了他的“反 扒”生涯。
宾学超第一次“反扒”就是在公交车上。当看到小偷把手伸进了一位妇女的挎包,尽管有些紧张,宾学超还是 果断出手,一番扭打后将小偷制服。在把小偷送进了派出所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抓扒手也并不可 怕”。
智斗“二指神”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宾学超能将扒手一眼认出。“贼的眼神和一般人不一样。”他说。
2011年1月13日,虽然是周四,湖南长沙黄兴路步行街依然是人头攒动。宾学超的目光游移在周围的人 群之中。一会儿,他便发觉出异样,尾随3名年轻男子走进街边的某商场内。
“宾哥。”3名男子认出了宾学超,笑容勉强地称呼他。“你们怎么认识他?”《法治周末》记者问道。他们 回答:“在电视里都见过好多次啦。”
“你们是这个吧?”宾学超笑了笑,伸出右手,比划出一个“六”,然后用大拇指指自己的嘴(意在询问对方 是否为因吸毒行窃人员)。“不是,不是……”3名男子连声否认,其中一人给宾学超递了根烟。见宾学超摆手拒 绝,这人又拿出手机:“宾哥,告诉我你的号码,方便联系咯。”宾学超仍是拒绝:“我就是想提醒你们,不要再 做了。”3人点头称好,讪讪而去。
“他们3个人肯定都是小偷。说不吸毒,也是骗人的。”宾学超告诉随行的《法治周末》记者,“看到我在这 里,他们可能暂时不会下手。”
这是宾学超与扒手最和平的交手方式―――认出,然后提醒。实际上,在过去的很多次“反扒”中,他的武艺 总能派上用场。
但宾学超认为,更多的时候,“反扒”更需计谋,而非勇气。因为常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只要宾学超一出现, 认出他来的小偷立马收手。于是,有时他也乔装打扮。
在宾学超工作的大学校园门口,经常有扒手出没。为了在不惊动扒手的前提下将其抓住,宾学超系着围裙,蹲 在路边小摊旁择菜,乍看之下,就是一个小贩。实际上,他边择菜,边用余光打量着周围,
tory burch sample sale。这样的伪装令宾学超最终发现并将扒手逮个正着。
有时候,宾学超与其他人配合,用收起雨伞等打暗号的方式“反扒”,连派出所的警员都赞其善 用计谋。
从未遭报复
在民间反扒的道路上走了20多年,宾学超有一点颇令“同行”钦佩―――他从未遭遇扒手的报复,相反,扒 手们似乎都对他尊敬三分。
“我从来没有看不起扒手,我相信他们也是因为自己没有手艺,又要面子,并不是自愿走上这条路的。”宾学 超顿了顿,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宾学超觉得,对扒手还是“教育”二字最为管用,而他也会手下留情。
“有一次,我抓到一个扒手,看起来斯斯文文。他告诉我,他母亲病了,家里又无钱医治。我于是就跟着去他 家看看情况,发现还真是和他说的一样。”宾学超回忆。之后,宾学超向派出所说明情况,免去了此 人的罚款。
还有一次,宾学超抓到了一个“大学生扒手”,仔细一问,才知道他是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对别人的钱包打起 了主意。“教育完之后,我把他放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有多么不容易。”宾学超告诉《法治周末》 记者。
如果抓到扒手时,正赶上饭点,宾学超会为扒手买来盒饭。这一举动曾经让几个被他抓到的扒手 流下眼泪。
事实上,他习惯在教育扒手时,为对方递上一支烟。有时,他甚至会为扒手买包烟抽,只为劝说他们“做点其 他的事,就是别再偷了”。
不过最近,宾学超家的车被砸了一个大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干的。”宾学超无奈地笑了笑。
无贼梦难圆
2007年,长沙“反扒”联盟成立。因为经验丰富,宾学超被推举为联盟中的负责人。但不到一年的时间, 他又从这个组织中退出了。
宾学超抓贼讲究人赃俱获,这使他与反扒联盟中的某些成员难以达成一致。“在一些年轻气盛的成员看来,如 果小偷刚伸出手,就要开始行动。而宾哥却要等到小偷已经得手的时候。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服他。”反扒联盟中 一位姓付的成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至今仍与宾学超一起“反扒”的肖凯也对《法治周末》记者直言,宾学超在“反扒联盟”时,对年轻成员的指 导方式有待改善。“如果一些新队员没做好,导致行动无果而终,他就会发脾气,大声问他们是不是怕死。”肖凯 说。
而宾学超对媒体的热情,也让联盟中的一些人认为其“好出风头”。“一些人说,有大的行动时,他总是要把 媒体请来。”熟悉宾学超的公安民警刘明对《法治周末》记者坦言。不过,刘明觉得即使宾学超想出名也没什么, 不影响自己与其一见如故。无论谈人生或是谈文学,两人颇有默契。
宾学超年迈的父母不觉得儿子在媒体上露脸有何好处,相反,他们认为儿子傻,颇为他担心。而宾学超的妻子 忙于工作,对他的“反扒”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求平淡、安宁的日子。只有宾学超的岳父,因为爱武术,与他很 聊得来。
令宾学超颇感无奈的是,这几年,扒手“越抓越多”。而且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大,从外地来到长沙的扒手数量 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他清楚,“反扒”联盟暂时无法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民间公益组织;而单枪匹马的自己 ,在抓贼时也常面临法律风险。
不过,宾学超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会把“反扒”进行到底。在采访快结束时,他兴奋地告诉《法治周 末》记者,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已经答应赐墨四字―――浩然正气。
■记者手记
在宾学超的家中,《法治周末》记者看到的是一片凌乱。阳台落满灰尘,却种有兰、竹;桌上书本堆积,难掩 一方古砚。宾学超不好意思地笑笑:“不好意思,我家实在太乱了……”但聊到书画,他又热情地带记者满屋子转 悠,看他“又隶又篆,兼具金石意味”的字体。
常有反扒联盟的成员来宾学超的家中聚会。在采访过程中,《法治周末》记者见到了五位。其中,既有印刷厂 的老板、媒体工作者、也有在长沙街头开“摩的”的司机等。
由于种种原因,长沙反扒联盟一直没有合法身份。在外界或是联盟内部的众说纷纭中,联盟成员各有“居心” :或追求刺激,或渴望出名……
但无论如何,民间“反扒”者于静默的围观人群中挺身而出,这样的场景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应 该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