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沈浩和他的扑克牌(资料照片)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 徐剑桥)沈浩外出的时候,经常带着一摞一摞的扑克牌。其用途,不是用来娱乐,而是为了寻人――这些扑克上印 刷的都是失踪孩子的信息。
昨晚,记者联系到他时,他正在去四川帮助他人寻找失散亲人的路上。
这位43岁的安徽汉子、“扑克寻子”的发起者,被誉为“中国寻人第一人”――他在2001年创建寻人启 事网站(现名沈浩寻人网);2006年起,他又发起“寻子扑克”、“DV寻人”。至今,其已帮助海内外家庭 成功找到880多个失踪或失散的家人。这其中,为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寻子家长找到孩子约 260人。
沈浩本人并没有丢过孩子,但多年来帮助别人寻子的经历,让他在“一不小心涉足的领域”坚定地踩了下去, 如今他说“自己想拔都拔不出来。”
这些年,他近十次来到湖北,帮失散或被拐孩子寻家。2008年彭高峰与孙海洋在深圳丢子后,他前往拍摄 的专题视频,至今仍挂在其博客上。去年,他与本报最先报道的“义渡艄公”万其珍等获评“感动2010”年度 网络人物。
在举国关注网络打拐的当下,累积数十年寻人经验的沈浩,有何感想,有何评价?
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是很有意义的事
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天”):您的“寻子扑克”目前累计发放了多少张?效果如何?这些扑克是免费的 吗?
沈浩:我每次出去,都会随身携带一些扑克。每张扑克上都印着一个失踪者的照片与资料,上面还有我的手机 号码。截至2010年底,印发了23个版本、总印量达到76万副的寻子扑克。通过我们的努力,散发到全国2 4个省份100多个城市,这些扑克被免费散发给公众。300多个家庭加入寻子扑克计划。
寻子扑克的资料收集、设计、印刷、物流、散发,需要相当的成本。这些成本由加入本计划的家 庭共同分担。
10年间,在30万公里的旅途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求热心企业的援助。目前,76万副寻子扑克中,有60 多万副是得到的援助。我们希望有更多热心企业参与进来。寻亲家庭也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加入寻 亲计划。
楚天:对近期“微博解救乞讨儿童”和网络打拐,您怎么看?
沈浩:自2006年起,我行走全国,看到很多在街头乞讨的儿童。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观察、调查,我发现, 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有交叉但为数很少。乞讨儿童背后都有操纵者,而这 些操纵者往往与乞讨儿童有血缘或亲缘上的关系,有的甚至就是乞讨儿童的亲生父母。
虽然“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群体,但我们能够关注到这些群体,并且通过我们的努力 ,使这些孩子回归正常生活,那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人未找到前,任何合法的方法都可尝试
楚天:与“扑克寻子”相比,网络打拐(特别是微博)在方式和效果上有何异同?
沈浩:寻人界有一句名言:找到人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Herve Leger Skirts。在人未找到之前,任何一种合法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使用。
扑克寻子、微博寻子等方法,从某种角度说,都是通过人际传播,受众在各自圈中口口相传,达到传播效果。 寻人成功,可能是一种偶然,但中间存在着必然。对于寻子家庭来说,多种方法,多管齐下,长期坚持,相信总有 曙光出现的那一天。
在“寻子扑克”面世之前,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到失踪儿童、乞讨儿童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寻子扑克” 的面世,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孩子并付诸努力,使他们回归家庭,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这背后,中国网民用键盘与鼠标关注了一个又一个失踪儿童的家庭,为这些家庭送去了团圆的希望,使这些 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说明中国网民的悲悯、善良与担当,他们正在通过网络为和谐社会贡献自 己的力量。
楚天:微博代表的是民间渠道,要见证更多彭高峰式的奇迹的话,民间渠道和职能部门之间,应如何良性互动 以形成合力?
沈浩: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在保持热情的同时,
ghd flat iron,也应该有一颗冷静、理智的心。我相信网友有无穷的智慧。
楚天:您认为,理想状态下,网络微博打拐最终的目标应指向哪里?
沈浩:回想扑克寻子之初,我们在很多城市遇到记者提出的相同的问题:这副扑克找到几个孩子了?而这个问 题,也是我当时最难回答的。
我们坚持了八个月之后,终于有了鼓舞人心的成功案例。随着时间推移,寻子扑克的印发量越来越多,成功案 例也一个一个地增加。
目前,微博打拐刚刚兴起,尚未满月。我们谁都可不可能知道一个婴儿长大后是什么样子。在婴儿成长的道路 中,有太多的未知。
除了热情,还需专业精神与专业经验
楚天:有人担心,在媒体、社会关注一段时间后,打拐热潮逐渐又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本报与一些知名网站 等合作,已经开辟“楚天寻子公益平台”,目前已收到众多求助信息,这一活动将长期持续下去,您有何评价和建 议?
沈浩:2004年,
louis vuitton outlet,我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曾说过一句话,网络是一个平台,更多的工作需要做在网络之外。
寻人可能是一件相对专业的事情。网友们的热情,让很多人感动。这次“微博打拐”,网友爱心涌动,传递着 一条条寻子信息。即使一条未经确认的虚假信息,都可能会被转发成千上万次。我想,除了热情,可能还需要更多 专业精神与专业经验,用理智与冷静面对更多的不可预知。
楚天:多年奔忙在打拐路上,支撑您的动力何在?在打拐方面您个人有哪些深入的思考?
沈浩:我不是一个“打拐者”。我只是一个志愿者,在努力传播寻人信息,帮助那些失踪者的家庭寻找他们失 踪的亲人。寻人者家庭对我们的信任、全国各地热心网友、媒体朋友对我们帮助、以及各地志愿者团队给我们的支 持,是我们十年来的动力。我相信这动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当天下无骨肉分离者的那一天,我的网站就可以关闭了。
链接:沈浩其人
男,1968年生。从安徽滁州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到一名寻人志愿者,这位43岁的中年男人,靠着一个 人、一双腿、一台电脑,在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先后走过24个省,行程30万公里,穿破50多双 鞋,帮助80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
2001年创办了寻人启事网站后,亲眼见证一些家庭饱受失子的痛苦。受电视新闻中美军用扑克牌通缉抓捕 战犯的启示,他想到了扑克牌寻人的方式。
如今,沈浩的寻人网站月访问量最高达50万人次,招募到一万多位寻亲志愿者。
2003年起,他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合肥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 者”等称号。包括央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在内400多家国内外媒体曾报道其事迹,被传媒誉为“中国寻人第 一人”。